这篇文章上次修改于 225 天前,可能其部分内容已经发生变化,如有疑问可询问作者。
java web 是指有Java语言开发出来可以在万维网上访问浏览的程序。web通过一系列的通信实现与java的交互,java是你的后台,进行逻辑处理,中间层进行数据的交互,web显示给用户来看。
1.Maven
1.安装
1.下载
2.解压,配置仓库目录
修改conf里的setting.xml文件
<localRepository>D:\Maven\apache-maven-3.9.6\mvn-repo</localRepository>
3.配置阿里云
1 | <mirrors> |
4.配置环境变量
将bin目录添加到环境变量当中
mvn -v 检查是否配置成功
2.配置maven项目
3.导入maven项目
4.maven项目依赖配置
1.依赖配置
1 | <dependencies> |
2.依赖传递
依赖是具有传递性的
3.排除依赖
主动要求不包含指定依赖包
1 | <dependencies> |
4.依赖范围
1.主程序范围有效
2.测试程序范围有效
3.是否参与打包运行
<scope>test</scope>
scope值 | 主程序 | 测试程序 | 打包(运行) |
---|---|---|---|
compile(默认) | Y | Y | Y |
test | - | Y | - |
provided | Y | Y | - |
runtime | - | Y | Y |
5.maven的生命周期
clean
- pre-clean
- clean *
- post-clean
default
- validate
- initi
clean:移除上一次构建生成的文件
compile:编译项目源代码
test:使用合适的单元测试框架运行测试
package:将编译的文件打包
install:安装项目到本地仓库
2.Spring Boot
1.创建
使用ideal专业版创建项目
2.HTTP协议
概述:
超文本传输协议,规定了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数据传输的规则
特点
- 基于TCP协议:面向连接,安全
- 基于请求响应模型:一次请求对应一次响应
- 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每次请求,响应都是独立的。
- 缺点:多次请求间不能共享数据
- 优点:速度快
请求协议
请求数据的格式
第一行 请求行
第二行开始 请求头 键值对
POST请求 存放请求参数
Host 请求的主机名
User-Agent 浏览器版本,例如Chrome浏览器的标识类似Mozilla/5.0.. Chrome/79,IE浏览器的标识类似Mozilla/5.0(Windows
NT …) like Gecko
Accept 表示浏览器能接收的资源类型,如text/*,image/*或者*/*表示所有;
Accept-Language 表示浏览器偏好的语言,服务器可以据此返回不同语言的网页;
Accept-Encoding 表示浏览器可以支持的压缩类型,例如gzip,deflate等。
Content-Type 请求主体的数据类型
Content-Length请求主体的大小(字节)
POST /brand HTTP/1.1
Accept: application/json, text/plain,*/*
Accept-Encoding: gzip,,deflate, br
Accept-Language: zh-CN,zh;q=0.9
Content-Length: 161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charset=UTF-8
Cookie: Idea-8296eb32=841b16f0-Ocfe-495a-9cc9-d5aaa71501a6;JSESSIONID=OFDE4E430876BD9C5C955F061207386F
Host: localhost:8080
User-Agent: Mozilla/5.0(Windows NT 10.0; Win64;x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Chrome/…
{“status”:1,”brandName”:“黑马”,”companyName”:“黑马程序员”,”id”:”“,“description”:“黑马程序员”}
请求方式GET:请求参数在请求行中,没有请求体,GET请求大小有限制
请求方式POST:请求参数在请求体中,POST请求大小是没有限制的
响应协议
响应行 协议,状态码,描述
响应头 键值
响应体 存放响应数据
请求响应介绍-HTTP响应格式
1xx | 响应中-临时状态码,表示请求已经接收,告诉客户端应该继续请求或者如果它已经完成则忽略它。 |
---|---|
2xx | 成功-表示请求已经被成功接收,处理已完成。 |
3xX | 重定向-重定向到其他地方;让客户端再发起一次请求以完成整个处理。 |
4xx | 客户端错误-处理发生错误,责任在客户端。如:请求了不存在的资源、客户端未被授权、禁止访问等。 |
5xx | 服务器错误-处理发生错误,责任在服务端。如:程序抛出异常等。 |
常见响应头
Content-Type | 表示该响应内容的类型,例如text/html,application/json。 |
---|---|
Content-Length | 表示该响应内容的长度(字节数) |
Content-Encoding | 表示该响应压缩算法,例如gzip。 |
Cache-Control | 指示客户端应如何缓存,例如max-age=300表示可以最多缓存300秒。 |
Set-Cookie | 告诉浏览器为当前页面所在的域设置cookie。 |
3.Tomcat
1.Tomcat-基本使用
下载:官网下载,地址 https://tomcat.apache.org/download-90.cgi
安装:绿色版,直接解压即可
卸载:直接删除目录即可
启动:双击:bin\startup.bat
控制台中文乱码:修改conf/ logging.properties
java.util.logging.ConsoleHandler.encoding=GBK
关闭:
直接×掉运行窗口:强制关闭
bin\shutdown.bat:正常关闭
Ctrl+C:正常关闭
4.请求响应
postman工具
1.原始方式获取请求参数
Controller方法形参中声明HttpServletRequest对象
调用对象的getParameter(参数名)
2.SpringBoot中接收简单参数
- 请求参数名与方法形参变量名相同
- 会自动进行类型转换
1 |
|
@RequestParam注解
方法形参名称与请求参数名称不匹配,通过该注解完成映射该注解的required属性默认是true,代表请求参数必须传递骨显示器设型
1 |
|
4.数组接收参数
1.使用数组
1 |
|
2.使用list(需要在参数前写@RequestParam)
1 |
|
5.日期参数&json参数
1.日期参数(加上@DateTimeFormat)
1 |
|
2.json参数(加上@RequestBody)
1 |
|
键名和属性名必须相同
6.路径参数
加上@PathVariable
1 |
|
多个路径参数
1 |
|
7.@ResponseBody
@ResponseBody 方法注解、类注解
位置:Controller方法\类上
作用:将方法返回值直接响应,如果返回值类型是实体对象/集合。将会转换为JSON格式响应
说明@RestController = @controller + @ResponseBody
8.统一响应结果
result(code、msg、data)
9.案例
5.IOC&DI
1.分层解耦
1.控制反转
Inversion Of control简称IOC。
对象的创建控制权由程序自身转移到外部(容器),这种思想称为控制反转
2.依赖注入
Dependency Injection 简称DI
容器为应用程序提供运行时,所依赖的资源,称之为依赖注入
3.Bean
IOC容器中创建、管理的对象,称之为bean
2.三层架构
Controller
请求处理、响应数
Service
逻辑处理
Dao
数据访问
1.接收请求,响应数据
Controller
2.逻辑处理
Service
3.数据访问,查询数据返回给Service
dao
3.IOC&DI
用在需要装配成项目的类上
@Component零件组成部分
用在需要装配容器中的类的语句上
@Autowired 装配
3.Bean的声明
要把某个对象交给IOC容器管理,需要在对应的类上加上如下注解之一:
注解 | 说明 | 位置 |
---|---|---|
@Component | 声明bean的基础注解 | 位置不属于以下三类时,用此注解 |
@Controller | @Component的衍生注解 | 标注在控制器类上 |
@Service | @Component的衍生注解 | 标注在业务类上 |
@Repository | @Component的衍生注解 | 标注在数据访问类上(由于与mybatis整合,用的少) |
注意事项
声明bean的时候,可以通过value属性指定bean的名字,如果没有指定,默认为类名首字母小写
使用以上四个注解都可以声明bean,但是在springboot集成web开发中,声明控制器bean只能用@Controller
4.Bean注入
@Autowired 注解,默认是按照类型进行,如果存在多个相同类型的bean,将会报出如下错误
@Primary
在类上标注
在@Autowired的位置标注
@Resourcce+@Qualifier(“bean的名称”)
@Resourcce(name=”bean的名称”)
6.Mybatis
1.配置数据库
在文件application.properties
1 | 配置数据库的连接信息-四要素 |
2.idael添加mysql
点击Database面板添加mysql数据库
3.JDBC
使用java语言操作关系型数据库的一套API
由数据库厂商提供JDBC的实现
4.数据库连接
数据库连接池是一个容器,负责分配、管理数据库连接
它允许应用程序重复使用一个现有的数据库连接,而不是再重新建立一个
释放空闲空间超过最大空闲时间的连接,来避免因为没有释放连接而引起的数据库连接一楼
标准接口:DataSource
获取连接 Connection getConnection() throws SQLException
5.配置druid数据库连接池
1 | <dependency> |
6.lombook
不需要再继续声明get,set方法等
1 | <dependency> |
lombok
Lombok是一个实用的Java类库,能通过注解的形式自动生成构造器、getter/setter、equals、hashcode、toString
等方法,并可以自动化生成日志变量,简化java开发、提高效率。
@Getter/@Setter 为所有的属性提供get/set方法
@ToString 会给类自动生成易阅读的toString方法
@EqualsAndHashCode 根据类所拥有的非静态字段自动重写equals方法和hashCode方法
@Data 提供了更综合的生成代码功能(@Getter+@Setter+@ToString+@EqualsAndHashCode)
@NoArgsConstructor 为实体类生成无参的构造器方法
@AllArgsConstructor 为实体类生成除了static修饰的字段之外带有各参数的构造器方法
7.基础操作
1.delete
1 |
|
mybatis.configuration.log-impl=org.apache.ibatis.logging.stdout.StdOutImpl
2.Sql预编译
- 性能更高
- 更安全(防止SQL注入)
3.主键返回
@Options(useGeneratedKeys = true,keyProperty = “id”)
useGeneratedKeys返回主键
keyProperty id属性
4.更新操作
@Update()
5.查询(根据主键)
字段名与属性名不一致无法封装
1 |
|
1 |
|
解决方案一
给字段起别名
1 |
|
解决方案二
使用@results
1 |
|
解决方案三
1 | mybatis.configuration.map-underscore-to-camel-case=true |
6.参数占位符
#{…}
执行SQL时,会将#…替换为?,生成预编译SQL,会自动设置参数值
使用时机:参数传递,都使用#{…}
${…}
拼接SQL。直接将参数拼接在SQL语句中,存在SQL注入问题
使用时机:如果对表名、列表进行动态设置时使用
7.XML映射文档
1 |
XML映射文件的名称与Mapper接口名称一致,并且将XML映射文件和Mapper接口放置在相同包下(同包同名)
XML映射文件的namespace属性为Mapper接口全限定名一致
XML映射文件中sql语句的id与Mapper接口中的方法名一致,并保持返回类型一致
开发规范restful
7.动态SQL
1.<if>
用于判断条件是否成立,使用test属性进行条件判断时,如果条件为true,则拼接SQL
动态生成if
2.where
where元素只会在子元素内用内容的情况下才插入where子句
动态生成where
3.案例
动态更新员工的信息
XML一定要与实际接口文件互相映射
1 | <mapper namespace="com.richu.test.EmpMapper.EmpMapper"> |
1 |
|
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问题,当name为空时,查询SQL语句的,会被保留这时会提示SQL语法错误
可以加上set标签
1 | <mapper namespace="com.richu.test.EmpMapper.EmpMapper"> |
4.foreach标签
1 | <!--遍历的集合 |
1 | public void deleteEmpList(List<Integer> ids); |
5.sql&include
之前的XML映射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代码的复用性差
因此我们使用sql和include标签来解决这个问题
1.定义sql片段(sql片段的抽取)
1 | <sql id="commmonSelect"> |
2.引用(引入)
1 | <update id="updateEmp"> |
8.分页插件PageHelper
1.配置
1 | <dependency> |
2.实现
1 | public PageBean page(Integer page, Integer pageSize) { |
9.云存储解决方案-阿里云OSS
1. 阿里云OSS简介
阿里云对象存储服务(Object Storage Service,简称OSS)为您提
供基于网络的数据存取服务。使用OSS,您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存储和调用
包括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在内的各种非结构化数据文件。
阿里云OSS将数据文件以对象(object)的形式上传到存储空间(bucket)中。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 创建一个或者多个存储空间,向每个存储空间中添加一个或多个文件。
- 通过获取已上传文件的地址进行文件的分享和下载。
- 通过修改存储空间或文件的属性或元信息来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
- 在阿里云管理控制台执行基本和高级OSS任务。
- 使用阿里云开发工具包或直接在应用程序中进行RESTful API调用执行基本和高级OSS任务
2. OSS开通
(1)打开https://www.aliyun.com/ ,申请阿里云账号并完成实名认证。
(2)充值 (可以不用做)
(3)开通OSS
登录阿里云官网。 点击右上角的控制台。
将鼠标移至产品,找到并单击对象存储OSS,打开OSS产品详情页面。在OSS产品详情页中的单击立即开通。
开通服务后,在OSS产品详情页面单击管理控制台直接进入OSS管理控制台界面。您也可以单击位于官网首页右上方菜单栏的控制台,进入阿里云管理控制台首页,然后单击左侧的对象存储OSS菜单进入OSS管理控制台界面。
(4)创建存储空间
新建Bucket,命名为 hmleadnews ,读写权限为 ==公共读==
3. OSS快速入门
(1)创建测试工程,引入依赖
1 | <dependency> |
(2)新建类和main方法
1 | import org.junit.jupiter.api.Test; |
4. 获取AccessKeyId
10.会话技术
1.会话技术介绍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会话指的就是谈话、交谈。
在web开发当中,会话指的就是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的一次连接,我们就称为一次会话。
在用户打开浏览器第一次访问服务器的时候,这个会话就建立了,直到有任何一方断开连接,此时会话就结束了。在一次会话当中,是可以包含多次请求和响应的。
比如:打开了浏览器来访问web服务器上的资源(浏览器不能关闭、服务器不能断开)
- 第1次:访问的是登录的接口,完成登录操作
- 第2次:访问的是部门管理接口,查询所有部门数据
- 第3次:访问的是员工管理接口,查询员工数据
只要浏览器和服务器都没有关闭,以上3次请求都属于一次会话当中完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会话是和浏览器关联的,当有三个浏览器客户端和服务器建立了连接时,就会有三个会话。同一个浏览器在未关闭之前请求了多次服务器,这多次请求是属于同一个会话。比如:1、2、3这三个请求都是属于同一个会话。当我们关闭浏览器之后,这次会话就结束了。而如果我们是直接把web服务器关了,那么所有的会话就都结束了。
知道了会话的概念了,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下会话跟踪。
会话跟踪:一种维护浏览器状态的方法,服务器需要识别多次请求是否来自于同一浏览器,以便在同一次会话的多次请求间共享数据。
服务器会接收很多的请求,但是服务器是需要识别出这些请求是不是同一个浏览器发出来的。比如:1和2这两个请求是不是同一个浏览器发出来的,3和5这两个请求不是同一个浏览器发出来的。如果是同一个浏览器发出来的,就说明是同一个会话。如果是不同的浏览器发出来的,就说明是不同的会话。而识别多次请求是否来自于同一浏览器的过程,我们就称为会话跟踪。
我们使用会话跟踪技术就是要完成在同一个会话中,多个请求之间进行共享数据。
为什么要共享数据呢?
由于HTTP是无状态协议,在后面请求中怎么拿到前一次请求生成的数据呢?此时就需要在一次会话的多次请求之间进行数据共享
会话跟踪技术有两种:
- Cookie(客户端会话跟踪技术)
- 数据存储在客户端浏览器当中
- Session(服务端会话跟踪技术)
- 数据存储在储在服务端
- 令牌技术
2.会话跟踪方案
1.方案一 - Cookie
cookie 是客户端会话跟踪技术,它是存储在客户端浏览器的,我们使用 cookie 来跟踪会话,我们就可以在浏览器第一次发起请求来请求服务器的时候,我们在服务器端来设置一个cookie。
比如第一次请求了登录接口,登录接口执行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设置一个cookie,在 cookie 当中我们就可以来存储用户相关的一些数据信息。比如我可以在 cookie 当中来存储当前登录用户的用户名,用户的ID。
服务器端在给客户端在响应数据的时候,会自动的将 cookie 响应给浏览器,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回来的 cookie 之后,会自动的将 cookie 的值存储在浏览器本地。接下来在后续的每一次请求当中,都会将浏览器本地所存储的 cookie 自动地携带到服务端。
接下来在服务端我们就可以获取到 cookie 的值。我们可以去判断一下这个 cookie 的值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这个cookie,就说明客户端之前是没有访问登录接口的;如果存在 cookie 的值,就说明客户端之前已经登录完成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基于 cookie 在同一次会话的不同请求之间来共享数据。
我刚才在介绍流程的时候,用了 3 个自动:
服务器会 自动 的将 cookie 响应给浏览器。
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回来的数据之后,会 自动 的将 cookie 存储在浏览器本地。
在后续的请求当中,浏览器会 自动 的将 cookie 携带到服务器端。
为什么这一切都是自动化进行的?
是因为 cookie 它是 HTP 协议当中所支持的技术,而各大浏览器厂商都支持了这一标准。在 HTTP 协议官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响应头和请求头:
响应头 Set-Cookie :设置Cookie数据的
请求头 Cookie:携带Cookie数据的
代码测试
1 |
|
优缺点
- 优点:HTTP协议中支持的技术(像Set-Cookie 响应头的解析以及 Cookie 请求头数据的携带,都是浏览器自动进行的,是无需我们手动操作的)
- 缺点:
- 移动端APP(Android、IOS)中无法使用Cookie
- 不安全,用户可以自己禁用Cookie
- Cookie不能跨域
跨域介绍:
- 现在的项目,大部分都是前后端分离的,前后端最终也会分开部署,前端部署在服务器 192.168.150.200 上,端口 80,后端部署在 192.168.150.100上,端口 8080
- 我们打开浏览器直接访问前端工程,访问url:http://192.168.150.200/login.html
- 然后在该页面发起请求到服务端,而服务端所在地址不再是localhost,而是服务器的IP地址192.168.150.100,假设访问接口地址为:http://192.168.150.100:8080/login
- 那此时就存在跨域操作了,因为我们是在 http://192.168.150.200/login.html 这个页面上访问了http://192.168.150.100:8080/login 接口
- 此时如果服务器设置了一个Cookie,这个Cookie是不能使用的,因为Cookie无法跨域
区分跨域的维度:
- 协议
- IP/协议
- 端口
只要上述的三个维度有任何一个维度不同,那就是跨域操作
举例:
http://192.168.150.200/login.html ----------> https://192.168.150.200/login [协议不同,跨域] http://192.168.150.200/login.html ----------> http://192.168.150.100/login [IP不同,跨域] http://192.168.150.200/login.html ----------> http://192.168.150.200:8080/login [端口不同,跨域] http://192.168.150.200/login.html ----------> http://192.168.150.200/login [不跨域]
2.方案二 - Session
前面介绍的时候,我们提到Session,它是服务器端会话跟踪技术,所以它是存储在服务器端的。而 Session 的底层其实就是基于我们刚才所介绍的 Cookie 来实现的。
获取Session
如果我们现在要基于 Session 来进行会话跟踪,浏览器在第一次请求服务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直接在服务器当中来获取到会话对象Session。如果是第一次请求Session ,会话对象是不存在的,这个时候服务器会自动的创建一个会话对象Session 。而每一个会话对象Session ,它都有一个ID(示意图中Session后面括号中的1,就表示ID),我们称之为 Session 的ID。
响应Cookie (JSESSIONID)
接下来,服务器端在给浏览器响应数据的时候,它会将 Session 的 ID 通过 Cookie 响应给浏览器。其实在响应头当中增加了一个 Set-Cookie 响应头。这个 Set-Cookie 响应头对应的值是不是cookie? cookie 的名字是固定的 JSESSIONID 代表的服务器端会话对象 Session 的 ID。浏览器会自动识别这个响应头,然后自动将Cookie存储在浏览器本地。
查找Session
接下来,在后续的每一次请求当中,都会将 Cookie 的数据获取出来,并且携带到服务端。接下来服务器拿到JSESSIONID这个 Cookie 的值,也就是 Session 的ID。拿到 ID 之后,就会从众多的 Session 当中来找到当前请求对应的会话对象Session。
这样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通过 Session 会话对象在同一次会话的多次请求之间来共享数据了?好,这就是基于 Session 进行会话跟踪的流程。
代码测试
1 |
|
接下来,在后续的每次请求时,都会将Cookie的值,携带到服务端,那服务端呢,接收到Cookie之后,会自动的根据JSESSIONID的值,找到对应的会话对象Session。
那经过这两步测试,大家也会看到,在控制台中输出如下日志:
两次请求,获取到的Session会话对象的hashcode是一样的,就说明是同一个会话对象。而且,第一次请求时,往Session会话对象中存储的值,第二次请求时,也获取到了。 那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Session会话对象,在同一个会话的多次请求之间来进行数据共享了。
优缺点
- 优点:Session是存储在服务端的,安全
- 缺点:
- 服务器集群环境下无法直接使用Session
- 移动端APP(Android、IOS)中无法使用Cookie
- 用户可以自己禁用Cookie
- Cookie不能跨域
PS:Session 底层是基于Cookie实现的会话跟踪,如果Cookie不可用,则该方案,也就失效了。
服务器集群环境为何无法使用Session?
首先第一点,我们现在所开发的项目,一般都不会只部署在一台服务器上,因为一台服务器会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单点故障。所谓单点故障,指的就是一旦这台服务器挂了,整个应用都没法访问了。
所以在现在的企业项目开发当中,最终部署的时候都是以集群的形式来进行部署,也就是同一个项目它会部署多份。比如这个项目我们现在就部署了 3 份。
而用户在访问的时候,到底访问这三台其中的哪一台?其实用户在访问的时候,他会访问一台前置的服务器,我们叫负载均衡服务器,我们在后面项目当中会详细讲解。目前大家先有一个印象负载均衡服务器,它的作用就是将前端发起的请求均匀的分发给后面的这三台服务器。
此时假如我们通过 session 来进行会话跟踪,可能就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用户打开浏览器要进行登录操作,此时会发起登录请求。登录请求到达负载均衡服务器,将这个请求转给了第一台 Tomcat 服务器。
Tomcat 服务器接收到请求之后,要获取到会话对象session。获取到会话对象 session 之后,要给浏览器响应数据,最终在给浏览器响应数据的时候,就会携带这么一个 cookie 的名字,就是 JSESSIONID ,下一次再请求的时候,是不是又会将 Cookie 携带到服务端?
好。此时假如又执行了一次查询操作,要查询部门的数据。这次请求到达负载均衡服务器之后,负载均衡服务器将这次请求转给了第二台 Tomcat 服务器,此时他就要到第二台 Tomcat 服务器当中。根据JSESSIONID 也就是对应的 session 的 ID 值,要找对应的 session 会话对象。
我想请问在第二台服务器当中有没有这个ID的会话对象 Session, 是没有的。此时是不是就出现问题了?我同一个浏览器发起了 2 次请求,结果获取到的不是同一个会话对象,这就是Session这种会话跟踪方案它的缺点,在服务器集群环境下无法直接使用Session。
大家会看到上面这两种传统的会话技术,在现在的企业开发当中是不是会存在很多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现在的企业开发当中,基本上都会采用第三种方案,通过令牌技术来进行会话跟踪。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令牌技术,来看一下令牌技术又是如何跟踪会话的。
3.方案三 - 令牌技术
这里我们所提到的令牌,其实它就是一个用户身份的标识,看似很高大上,很神秘,其实本质就是一个字符串。
如果通过令牌技术来跟踪会话,我们就可以在浏览器发起请求。在请求登录接口的时候,如果登录成功,我就可以生成一个令牌,令牌就是用户的合法身份凭证。接下来我在响应数据的时候,我就可以直接将令牌响应给前端。
接下来我们在前端程序当中接收到令牌之后,就需要将这个令牌存储起来。这个存储可以存储在 cookie 当中,也可以存储在其他的存储空间(比如:localStorage)当中。
接下来,在后续的每一次请求当中,都需要将令牌携带到服务端。携带到服务端之后,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来校验令牌的有效性。如果令牌是有效的,就说明用户已经执行了登录操作,如果令牌是无效的,就说明用户之前并未执行登录操作。
此时,如果是在同一次会话的多次请求之间,我们想共享数据,我们就可以将共享的数据存储在令牌当中就可以了。
优缺点
- 优点:
- 支持PC端、移动端
- 解决集群环境下的认证问题
- 减轻服务器的存储压力(无需在服务器端存储)
- 缺点:需要自己实现(包括令牌的生成、令牌的传递、令牌的校验)
针对于这三种方案,现在企业开发当中使用的最多的就是第三种令牌技术进行会话跟踪。而前面的这两种传统的方案,现在企业项目开发当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在我们的课程当中,我们也将会采用令牌技术来解决案例项目当中的会话跟踪问题。
3 JWT令牌
前面我们介绍了基于令牌技术来实现会话追踪。这里所提到的令牌就是用户身份的标识,其本质就是一个字符串。令牌的形式有很多,我们使用的是功能强大的 JWT令牌。
1.介绍
JWT全称:JSON Web Token (官网:https://jwt.io/)
定义了一种简洁的、自包含的格式,用于在通信双方以json数据格式安全的传输信息。由于数字签名的存在,这些信息是可靠的。
简洁:是指jwt就是一个简单的字符串。可以在请求参数或者是请求头当中直接传递。
自包含:指的是jwt令牌,看似是一个随机的字符串,但是我们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jwt令牌中存储自定义的数据内容。如:可以直接在jwt令牌中存储用户的相关信息。
简单来讲,jwt就是将原始的json数据格式进行了安全的封装,这样就可以直接基于jwt在通信双方安全的进行信息传输了。
JWT的组成: (JWT令牌由三个部分组成,三个部分之间使用英文的点来分割)
第一部分:Header(头), 记录令牌类型、签名算法等。 例如:{“alg”:”HS256”,”type”:”JWT”}
第二部分:Payload(有效载荷),携带一些自定义信息、默认信息等。 例如:{“id”:”1”,”username”:”Tom”}
第三部分:Signature(签名),防止Token被篡改、确保安全性。将header、payload,并加入指定秘钥,通过指定签名算法计算而来。
签名的目的就是为了防jwt令牌被篡改,而正是因为jwt令牌最后一个部分数字签名的存在,所以整个jwt 令牌是非常安全可靠的。一旦jwt令牌当中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个字符被篡改了,整个令牌在校验的时候都会失败,所以它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JWT是如何将原始的JSON格式数据,转变为字符串的呢?
其实在生成JWT令牌时,会对JSON格式的数据进行一次编码:进行base64编码
Base64:是一种基于64个可打印的字符来表示二进制数据的编码方式。既然能编码,那也就意味着也能解码。所使用的64个字符分别是A到Z、a到z、 0- 9,一个加号,一个斜杠,加起来就是64个字符。任何数据经过base64编码之后,最终就会通过这64个字符来表示。当然还有一个符号,那就是等号。等号它是一个补位的符号
需要注意的是Base64是编码方式,而不是加密方式。
JWT令牌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登录认证:
- 在浏览器发起请求来执行登录操作,此时会访问登录的接口,如果登录成功之后,我们需要生成一个jwt令牌,将生成的 jwt令牌返回给前端。
- 前端拿到jwt令牌之后,会将jwt令牌存储起来。在后续的每一次请求中都会将jwt令牌携带到服务端。
- 服务端统一拦截请求之后,先来判断一下这次请求有没有把令牌带过来,如果没有带过来,直接拒绝访问,如果带过来了,还要校验一下令牌是否是有效。如果有效,就直接放行进行请求的处理。
在JWT登录认证的场景中我们发现,整个流程当中涉及到两步操作:
- 在登录成功之后,要生成令牌。
- 每一次请求当中,要接收令牌并对令牌进行校验。
稍后我们再来学习如何来生成jwt令牌,以及如何来校验jwt令牌。
2.生成和校验
简单介绍了JWT令牌以及JWT令牌的组成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基于Java代码如何生成和校验JWT令牌。
首先我们先来实现JWT令牌的生成。要想使用JWT令牌,需要先引入JWT的依赖:
1 | <!-- JWT依赖--> |
1 | <dependency> |
在引入完JWT来赖后,就可以调用工具包中提供的API来完成JWT令牌的生成和校验
工具类:Jwts
生成JWT代码实现:
1 |
|
运行测试方法:
1 | eyJhbGciOiJIUzI1NiJ9.eyJpZCI6MSwiZXhwIjoxNjcyNzI5NzMwfQ.fHi0Ub8npbyt71UqLXDdLyipptLgxBUg_mSuGJtXtBk |
输出的结果就是生成的JWT令牌,,通过英文的点分割对三个部分进行分割,我们可以将生成的令牌复制一下,然后打开JWT的官网,将生成的令牌直接放在Encoded位置,此时就会自动的将令牌解析出来。
第一部分解析出来,看到JSON格式的原始数据,所使用的签名算法为HS256。
第二个部分是我们自定义的数据,之前我们自定义的数据就是id,还有一个exp代表的是我们所设置的过期时间。
由于前两个部分是base64编码,所以是可以直接解码出来。但最后一个部分并不是base64编码,是经过签名算法计算出来的,所以最后一个部分是不会解析的。
实现了JWT令牌的生成,下面我们接着使用Java代码来校验JWT令牌(解析生成的令牌):
1 |
|
运行测试方法:
1 | {id=1, exp=1672729730} |
令牌解析后,我们可以看到id和过期时间,如果在解析的过程当中没有报错,就说明解析成功了。
下面我们做一个测试:把令牌header中的数字9变为8,运行测试方法后发现报错:
原header: eyJhbGciOiJIUzI1NiJ9
修改为: eyJhbGciOiJIUzI1NiJ8
结论:篡改令牌中的任何一个字符,在对令牌进行解析时都会报错,所以JWT令牌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我们继续测试:修改生成令牌的时指定的过期时间,修改为1分钟
1 |
|
等待1分钟之后运行测试方法发现也报错了,说明:JWT令牌过期后,令牌就失效了,解析的为非法令牌。
通过以上测试,我们在使用JWT令牌时需要注意:
JWT校验时使用的签名秘钥,必须和生成JWT令牌时使用的秘钥是配套的。
如果JWT令牌解析校验时报错,则说明 JWT令牌被篡改 或 失效了,令牌非法。
3.登录下发令牌
JWT令牌的生成和校验的基本操作我们已经学习完了,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在案例当中通过JWT令牌技术来跟踪会话。具体的思路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主要就是两步操作:
- 生成令牌
- 在登录成功之后来生成一个JWT令牌,并且把这个令牌直接返回给前端
- 校验令牌
- 拦截前端请求,从请求中获取到令牌,对令牌进行解析校验
那我们首先来完成:登录成功之后生成JWT令牌,并且把令牌返回给前端。
JWT令牌怎么返回给前端呢?此时我们就需要再来看一下接口文档当中关于登录接口的描述(主要看响应数据):
响应数据
参数格式:application/json
参数说明:
名称 类型 是否必须 默认值 备注 其他信息 code number 必须 响应码, 1 成功 ; 0 失败 msg string 非必须 提示信息 data string 必须 返回的数据 , jwt令牌 响应数据样例:
1
2
3
4
5{
"code": 1,
"msg": "success",
"data": "eyJhbGciOiJIUzI1NiJ9.eyJuYW1lIjoi6YeR5bq4IiwiaWQiOjEsInVzZXJuYW1lIjoiamlueW9uZyIsImV4cCI6MTY2MjIwNzA0OH0.KkUc_CXJZJ8Dd063eImx4H9Ojfrr6XMJ-yVzaWCVZCo"
}备注说明
用户登录成功后,系统会自动下发JWT令牌,然后在后续的每次请求中,都需要在请求头header中携带到服务端,请求头的名称为 token ,值为 登录时下发的JWT令牌。
如果检测到用户未登录,则会返回如下固定错误信息:
1
2
3
4
5{
"code": 0,
"msg": "NOT_LOGIN",
"data": null
}
解读完接口文档中的描述了,目前我们先来完成令牌的生成和令牌的下发,我们只需要生成一个令牌返回给前端就可以了。
实现步骤:
- 引入JWT工具类
- 在项目工程下创建com.itheima.utils包,并把提供JWT工具类复制到该包下
- 登录完成后,调用工具类生成JWT令牌并返回
JWT工具类
1 | public class JwtUtils { |
登录成功,生成JWT令牌并返回
1 |
|
重启服务,打开postman测试登录接口
打开浏览器完成前后端联调操作:利用开发者工具,抓取一下网络请求
登录请求完成后,可以看到JWT令牌已经响应给了前端,此时前端就会将JWT令牌存储在浏览器本地。
服务器响应的JWT令牌存储在本地浏览器哪里了呢?
- 在当前案例中,JWT令牌存储在浏览器的本地存储空间local storage中了。 local storage是浏览器的本地存储,在移动端也是支持的。
我们在发起一个查询部门数据的请求,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在请求头中包含一个token(JWT令牌),后续的每一次请求当中,都会将这个令牌携带到服务端。
4.过滤器Filter
刚才通过浏览器的开发者工具,我们可以看到在后续的请求当中,都会在请求头中携带JWT令牌到服务端,而服务端需要统一拦截所有的请求,从而判断是否携带的有合法的JWT令牌。
那怎么样来统一拦截到所有的请求校验令牌的有效性呢?这里我们会学习两种解决方案:
- Filter过滤器
- Interceptor拦截器
我们首先来学习过滤器Filter。
1.快速入门
- Filter表示过滤器,是 JavaWeb三大组件(Servlet、Filter、Listener)之一。
- 过滤器可以把对资源的请求拦截下来,从而实现一些特殊的功能
- 使用了过滤器之后,要想访问web服务器上的资源,必须先经过滤器,过滤器处理完毕之后,才可以访问对应的资源。
- 过滤器一般完成一些通用的操作,比如:登录校验、统一编码处理、敏感字符处理等。
下面我们通过Filter快速入门程序掌握过滤器的基本使用操作:
- 第1步,定义过滤器 :1.定义一个类,实现 Filter 接口,并重写其所有方法。
- 第2步,配置过滤器:Filter类上加 @WebFilter 注解,配置拦截资源的路径。引导类上加 @ServletComponentScan 开启Servlet组件支持。
定义过滤器
1 | //定义一个类,实现一个标准的Filter过滤器的接口 |
init方法:过滤器的初始化方法。在web服务器启动的时候会自动的创建Filter过滤器对象,在创建过滤器对象的时候会自动调用init初始化方法,这个方法只会被调用一次。
doFilter方法:这个方法是在每一次拦截到请求之后都会被调用,所以这个方法是会被调用多次的,每拦截到一次请求就会调用一次doFilter()方法。
destroy方法: 是销毁的方法。当我们关闭服务器的时候,它会自动的调用销毁方法destroy,而这个销毁方法也只会被调用一次。
在定义完Filter之后,Filter其实并不会生效,还需要完成Filter的配置,Filter的配置非常简单,只需要在Filter类上添加一个注解:@WebFilter,并指定属性urlPatterns,通过这个属性指定过滤器要拦截哪些请求
1 | //配置过滤器要拦截的请求路径( /* 表示拦截浏览器的所有请求 ) |
当我们在Filter类上面加了@WebFilter注解之后,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在启动类上面加上一个注解@ServletComponentScan,通过这个@ServletComponentScan注解来开启SpringBoot项目对于Servlet组件的支持。
1 |
|
重新启动服务,打开浏览器,执行部门管理的请求,可以看到控制台输出了过滤器中的内容:
注意事项:
在过滤器Filter中,如果不执行放行操作,将无法访问后面的资源。 放行操作:chain.doFilter(request, response);
现在我们已完成了Filter过滤器的基本使用,下面我们将学习Filter过滤器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2.Filter详解
1.过滤器使用细节
过滤器Filter在使用中的一些细节。主要介绍以下3个方面的细节:
- 过滤器的执行流程
- 过滤器的拦截路径配置
- 过滤器链
2.执行流程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过滤器的执行流程:
过滤器当中我们拦截到了请求之后,如果希望继续访问后面的web资源,就要执行放行操作,放行就是调用 FilterChain对象当中的doFilter()方法,在调用doFilter()这个方法之前所编写的代码属于放行之前的逻辑。
在放行后访问完 web 资源之后还会回到过滤器当中,回到过滤器之后如有需求还可以执行放行之后的逻辑,放行之后的逻辑我们写在doFilter()这行代码之后。
1 |
|
3.拦截路径
执行流程我们搞清楚之后,接下来再来介绍一下过滤器的拦截路径,Filter可以根据需求,配置不同的拦截资源路径:
拦截路径 | urlPatterns值 | 含义 |
---|---|---|
拦截具体路径 | /login | 只有访问 /login 路径时,才会被拦截 |
目录拦截 | /emps/* | 访问/emps下的所有资源,都会被拦截 |
拦截所有 | /* | 访问所有资源,都会被拦截 |
下面我们来测试”拦截具体路径”:
1 | //拦截/login具体路径 |
1 | //拦截所有以/depts开头,后面是什么无所谓 |
4.过滤器链
最后我们在来介绍下过滤器链,什么是过滤器链呢?所谓过滤器链指的是在一个web应用程序当中,可以配置多个过滤器,多个过滤器就形成了一个过滤器链。
比如:在我们web服务器当中,定义了两个过滤器,这两个过滤器就形成了一个过滤器链。
而这个链上的过滤器在执行的时候会一个一个的执行,会先执行第一个Filter,放行之后再来执行第二个Filter,如果执行到了最后一个过滤器放行之后,才会访问对应的web资源。
访问完web资源之后,按照我们刚才所介绍的过滤器的执行流程,还会回到过滤器当中来执行过滤器放行后的逻辑,而在执行放行后的逻辑的时候,顺序是反着的。
先要执行过滤器2放行之后的逻辑,再来执行过滤器1放行之后的逻辑,最后在给浏览器响应数据。
以上就是当我们在web应用当中配置了多个过滤器,形成了这样一个过滤器链以及过滤器链的执行顺序。下面我们通过idea来验证下过滤器链。
验证步骤:
- 在filter包下再来新建一个Filter过滤器类:AbcFilter
- 在AbcFilter过滤器中编写放行前和放行后逻辑
- 配置AbcFilter过滤器拦截请求路径为:/*
- 重启SpringBoot服务,查看DemoFilter、AbcFilter的执行日志
AbcFilter过滤器
1 |
|
DemoFilter过滤器
1 |
|
打开浏览器访问登录接口:
通过控制台日志的输出,大家发现AbcFilter先执行DemoFilter后执行,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是和过滤器的类名有关系。以注解方式配置的Filter过滤器,它的执行优先级是按时过滤器类名的自动排序确定的,类名排名越靠前,优先级越高。
假如我们想让DemoFilter先执行,怎么办呢?答案就是修改类名。
测试:修改AbcFilter类名为XbcFilter,运行程序查看控制台日志
1 |
|
3.登录校验-Filter
1.分析
过滤器Filter的快速入门以及使用细节我们已经介绍完了,接下来最后一步,我们需要使用过滤器Filter来完成案例当中的登录校验功能。
我们先来回顾下前面分析过的登录校验的基本流程:
要进入到后台管理系统,我们必须先完成登录操作,此时就需要访问登录接口login
登录成功之后,我们会在服务端生成一个JWT令牌,并且把JWT令牌返回给前端,前端会将JWT令牌存储下来
在后续的每一次请求当中,都会将JWT令牌携带到服务端,请求到达服务端之后,要想去访问对应的业务功能,此时我们必须先要校验令牌的有效性
对于校验令牌的这一块操作,我们使用登录校验的过滤器,在过滤器当中来校验令牌的有效性。如果令牌是无效的,就响应一个错误的信息,也不会再去放行访问对应的资源了。如果令牌存在,并且它是有效的,此时就会放行去访问对应的web资源,执行相应的业务操作
大概清楚了在Filter过滤器的实现步骤了,那在正式开发登录校验过滤器之前,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所有的请求,拦截到了之后,都需要校验令牌吗?
- 答案:登录请求例外
拦截到请求后,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放行,执行业务操作?
- 答案:有令牌,且令牌校验通过(合法);否则都返回未登录错误结果
2.具体流程
我们要完成登录校验,主要是利用Filter过滤器实现,而Filter过滤器的流程步骤:
基于上面的务流程,我们分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 获取请求url
- 判断请求url中是否包含login,如果包含,说明是登录操作,放行
- 获取请求头中的令牌(token)
- 判断令牌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返回错误结果(未登录)
- 解析token,如果解析失败,返回错误结果(未登录)
- 放行
3.代码实现
分析清楚了以上的问题后,我们就参照接口文档来开发登录功能了,登录接口描述如下:
基本信息
1
2
3
4
5请求路径:/login
请求方式:POST
接口描述:该接口用于员工登录Tlias智能学习辅助系统,登录完毕后,系统下发JWT令牌。请求参数
参数格式:application/json
参数说明:
名称 类型 是否必须 备注 username string 必须 用户名 password string 必须 密码 请求数据样例:
1
2
3
4{
"username": "jinyong",
"password": "123456"
}响应数据
参数格式:application/json
参数说明:
名称 类型 是否必须 默认值 备注 其他信息 code number 必须 响应码, 1 成功 ; 0 失败 msg string 非必须 提示信息 data string 必须 返回的数据 , jwt令牌 响应数据样例:
1
2
3
4
5{
"code": 1,
"msg": "success",
"data": "eyJhbGciOiJIUzI1NiJ9.eyJuYW1lIjoi6YeR5bq4IiwiaWQiOjEsInVzZXJuYW1lIjoiamlueW9uZyIsImV4cCI6MTY2MjIwNzA0OH0.KkUc_CXJZJ8Dd063eImx4H9Ojfrr6XMJ-yVzaWCVZCo"
}备注说明
用户登录成功后,系统会自动下发JWT令牌,然后在后续的每次请求中,都需要在请求头header中携带到服务端,请求头的名称为 token ,值为 登录时下发的JWT令牌。
如果检测到用户未登录,则会返回如下固定错误信息:
1
2
3
4
5{
"code": 0,
"msg": "NOT_LOGIN",
"data": null
}
登录校验过滤器:LoginCheckFilter
1 |
|
在上述过滤器的功能实现中,我们使用到了一个第三方json处理的工具包fastjson。我们要想使用,需要引入如下依赖:
1 | <dependency> |
登录校验的过滤器我们编写完成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重新启动服务来做一个测试:
测试前先把之前所编写的测试使用的过滤器,暂时注释掉。直接将@WebFilter注解给注释掉即可。
测试1:未登录是否可以访问部门管理页面
首先关闭浏览器,重新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
由于用户没有登录,登录校验过滤器返回错误信息,前端页面根据返回的错误信息结果,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测试2:先进行登录操作,再访问部门管理页面
登录校验成功之后,可以正常访问相关业务操作页面
11.拦截器Interceptor
1.快速入门
- 是一种动态拦截方法调用的机制,类似于过滤器。
- 拦截器是Spring框架中提供的,用来动态拦截控制器方法的执行。
拦截器的作用:
- 拦截请求,在指定方法调用前后,根据业务需要执行预先设定的代码。
在拦截器当中,我们通常也是做一些通用性的操作,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拦截器来拦截前端发起的请求,将登录校验的逻辑全部编写在拦截器当中。在校验的过程当中,如发现用户登录了(携带JWT令牌且是合法令牌),就可以直接放行,去访问spring当中的资源。如果校验时发现并没有登录或是非法令牌,就可以直接给前端响应未登录的错误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快速入门程序,来学习下拦截器的基本使用。拦截器的使用步骤和过滤器类似,也分为两步:
定义拦截器
注册配置拦截器
自定义拦截器:实现HandlerInterceptor接口,并重写其所有方法
1 | //自定义拦截器 |
注意:
preHandle方法:目标资源方法执行前执行。 返回true:放行 返回false:不放行 postHandle方法:目标资源方法执行后执行 afterCompletion方法:视图渲染完毕后执行,最后执行
注册配置拦截器:实现WebMvcConfigurer接口,并重写addInterceptors方法
1 |
|
2.Interceptor详解
拦截器的入门程序完成之后,接下来我们来介绍拦截器的使用细节。拦截器的使用细节我们主要介绍两个部分:
- 拦截器的拦截路径配置
- 拦截器的执行流程
1.拦截路径
首先我们先来看拦截器的拦截路径的配置,在注册配置拦截器的时候,我们要指定拦截器的拦截路径,通过addPathPatterns("要拦截路径")
方法,就可以指定要拦截哪些资源。
在入门程序中我们配置的是/**
,表示拦截所有资源,而在配置拦截器时,不仅可以指定要拦截哪些资源,还可以指定不拦截哪些资源,只需要调用excludePathPatterns("不拦截路径")
方法,指定哪些资源不需要拦截。
1 |
|
在拦截器中除了可以设置/**
拦截所有资源外,还有一些常见拦截路径设置:
拦截路径 | 含义 | 举例 |
---|---|---|
/* | 一级路径 | 能匹配/depts,/emps,/login,不能匹配 /depts/1 |
/** | 任意级路径 | 能匹配/depts,/depts/1,/depts/1/2 |
/depts/* | /depts下的一级路径 | 能匹配/depts/1,不能匹配/depts/1/2,/depts |
/depts/** | /depts下的任意级路径 | 能匹配/depts,/depts/1,/depts/1/2,不能匹配/emps/1 |
下面主要来演示下/**
与/*
的区别:
- 修改拦截器配置,把拦截路径设置为
/*
1 |
|
2.执行流程
介绍完拦截路径的配置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介绍拦截器的执行流程。通过执行流程,大家就能够清晰的知道过滤器与拦截器的执行时机。
当我们打开浏览器来访问部署在web服务器当中的web应用时,此时我们所定义的过滤器会拦截到这次请求。拦截到这次请求之后,它会先执行放行前的逻辑,然后再执行放行操作。而由于我们当前是基于springboot开发的,所以放行之后是进入到了spring的环境当中,也就是要来访问我们所定义的controller当中的接口方法。
Tomcat并不识别所编写的Controller程序,但是它识别Servlet程序,所以在Spring的Web环境中提供了一个非常核心的Servlet:DispatcherServlet(前端控制器),所有请求都会先进行到DispatcherServlet,再将请求转给Controller。
当我们定义了拦截器后,会在执行Controller的方法之前,请求被拦截器拦截住。执行
preHandle()
方法,这个方法执行完成后需要返回一个布尔类型的值,如果返回true,就表示放行本次操作,才会继续访问controller中的方法;如果返回false,则不会放行(controller中的方法也不会执行)。在controller当中的方法执行完毕之后,再回过来执行
postHandle()
这个方法以及afterCompletion()
方法,然后再返回给DispatcherServlet,最终再来执行过滤器当中放行后的这一部分逻辑的逻辑。执行完毕之后,最终给浏览器响应数据。
接下来我们就来演示下过滤器和拦截器同时存在的执行流程:
- 开启LoginCheckInterceptor拦截器
1 |
|
1 |
|
- 开启DemoFilter过滤器
1 |
|
重启SpringBoot服务后,清空日志,打开Postman,测试查询部门:
以上就是拦截器的执行流程。通过执行流程分析,大家应该已经清楚了过滤器和拦截器之间的区别,其实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两点:
- 接口规范不同:过滤器需要实现Filter接口,而拦截器需要实现HandlerInterceptor接口。
- 拦截范围不同:过滤器Filter会拦截所有的资源,而Interceptor只会拦截Spring环境中的资源。
4.登录校验- Interceptor
讲解完了拦截器的基本操作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完成最后一步操作:通过拦截器来完成案例当中的登录校验功能。
登录校验的业务逻辑以及操作步骤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和登录校验Filter过滤器当中的逻辑是完全一致的。现在我们只需要把这个技术方案由原来的过滤器换成拦截器interceptor就可以了。
登录校验拦截器
1 | //自定义拦截器 |
注册配置拦截器
1 |
|
登录校验的拦截器编写完成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重新启动服务来做一个测试: (关闭登录校验Filter过滤器)
测试1:未登录是否可以访问部门管理页面
首先关闭浏览器,重新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http://localhost:9528/#/system/dept
由于用户没有登录,校验机制返回错误信息,前端页面根据返回的错误信息结果,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了
测试2:先进行登录操作,再访问部门管理页面
登录校验成功之后,可以正常访问相关业务操作页面
到此我们也就验证了所开发的登录校验的拦截器也是没问题的。登录校验的过滤器和拦截器,我们只需要使用其中的一种就可以了。
3. 异常处理
3.1 当前问题
登录功能和登录校验功能我们都实现了,下面我们学习下今天最后一块技术点:异常处理。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系统出现异常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再来介绍异常处理的方案。
我们打开浏览器,访问系统中的新增部门操作,系统中已经有了 “就业部” 这个部门,我们再来增加一个就业部,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点击确定之后,窗口关闭了,页面没有任何反应,就业部也没有添加上。 而此时,大家会发现,网络请求报错了。
上述错误信息的含义是,dept部门表的name字段的值 就业部 重复了,因为在数据库表dept中已经有了就业部,我们之前设计这张表时,为name字段建议了唯一约束,所以该字段的值是不能重复的。
而当我们再添加就业部,这个部门时,就违反了唯一约束,此时就会报错。
我们来看一下出现异常之后,最终服务端给前端响应回来的数据长什么样。
当我们没有做任何的异常处理时,我们三层架构处理异常的方案:
- Mapper接口在操作数据库的时候出错了,此时异常会往上抛(谁调用Mapper就抛给谁),会抛给service。
- service 中也存在异常了,会抛给controller。
- 而在controller当中,我们也没有做任何的异常处理,所以最终异常会再往上抛。最终抛给框架之后,框架就会返回一个JSON格式的数据,里面封装的就是错误的信息,但是框架返回的JSON格式的数据并不符合我们的开发规范。
3.2 解决方案
那么在三层构架项目中,出现了异常,该如何处理?
- 方案一:在所有Controller的所有方法中进行try…catch处理
- 缺点:代码臃肿(不推荐)
- 方案二:全局异常处理器
- 好处:简单、优雅(推荐)
3.3 全局异常处理器
我们该怎么样定义全局异常处理器?
- 定义全局异常处理器非常简单,就是定义一个类,在类上加上一个注解@RestControllerAdvice,加上这个注解就代表我们定义了一个全局异常处理器。
- 在全局异常处理器当中,需要定义一个方法来捕获异常,在这个方法上需要加上注解@ExceptionHandler。通过@ExceptionHandler注解当中的value属性来指定我们要捕获的是哪一类型的异常。
1 |
|
@RestControllerAdvice = @ControllerAdvice + @ResponseBody
处理异常的方法返回值会转换为json后再响应给前端
重新启动SpringBoot服务,打开浏览器,再来测试一下添加部门这个操作,我们依然添加已存在的 “就业部” 这个部门: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异常之后,异常已经被全局异常处理器捕获了。然后返回的错误信息,被前端程序正常解析,然后提示出了对应的错误提示信息。
以上就是全局异常处理器的使用,主要涉及到两个注解:
- @RestControllerAdvice //表示当前类为全局异常处理器
- @ExceptionHandler //指定可以捕获哪种类型的异常进行处理
12.事务&AOP
1. 事务管理
1.事务回顾
事务是一组操作的集合,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事务会把所有的操作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向数据库提交或者是撤销操作请求。所以这组操作要么同时成功,要么同时失败。
事务的操作主要有三步:
- 开启事务(一组操作开始前,开启事务):start transaction / begin ;
- 提交事务(这组操作全部成功后,提交事务):commit ;
- 回滚事务(中间任何一个操作出现异常,回滚事务):rollback ;
2.Spring事务管理
1.案例
简单的回顾了事务的概念以及事务的基本操作之后,接下来我们看一个事务管理案例:解散部门 (解散部门就是删除部门)
需求:当部门解散了不仅需要把部门信息删除了,还需要把该部门下的员工数据也删除了。
步骤:
- 根据ID删除部门数据
- 根据部门ID删除该部门下的员工
代码实现:
- DeptServiceImpl
1 |
|
- DeptMapper
1 |
|
- EmpMapper
1 |
|
修改DeptServiceImpl类中代码,添加可能出现异常的代码:
1 |
|
2.原因分析
原因:
- 先执行根据id删除部门的操作,这步执行完毕,数据库表 dept 中的数据就已经删除了。
- 执行 1/0 操作,抛出异常
- 抛出异常之前,下面所有的代码都不会执行了,根据部门ID删除该部门下的员工,这个操作也不会执行 。
此时就出现问题了,部门删除了,部门下的员工还在,业务操作前后数据不一致。
而要想保证操作前后,数据的一致性,就需要让解散部门中涉及到的两个业务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 。 那我们如何,让这两个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呢 ?
那就可以通过事务来实现,因为一个事务中的多个业务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
此时,我们就需要在delete删除业务功能中添加事务。
在方法运行之前,开启事务,如果方法成功执行,就提交事务,如果方法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异常了,就回滚事务。
所以在spring框架当中就已经把事务控制的代码都已经封装好了,并不需要我们手动实现。我们使用了spring框架,我们只需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注解@Transactional就搞定了。
3.Transactional注解
@Transactional作用:就是在当前这个方法执行开始之前来开启事务,方法执行完毕之后提交事务。如果在这个方法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异常,就会进行事务的回滚操作。
@Transactional注解:我们一般会在业务层当中来控制事务,因为在业务层当中,一个业务功能可能会包含多个数据访问的操作。在业务层来控制事务,我们就可以将多个数据访问操作控制在一个事务范围内。
@Transactional注解书写位置:
- 方法
- 当前方法交给spring进行事务管理
- 类
- 当前类中所有的方法都交由spring进行事务管理
- 接口
- 接口下所有的实现类当中所有的方法都交给spring 进行事务管理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在业务方法delete上加上 @Transactional 来控制事务 。
1 |
|
说明:可以在application.yml配置文件中开启事务管理日志,这样就可以在控制看到和事务相关的日志信息了
1 | #spring事务管理日志 |
1.3 事务进阶
前面我们通过spring事务管理注解@Transactional已经控制了业务层方法的事务。接下来我们要来详细的介绍一下@Transactional事务管理注解的使用细节。我们这里主要介绍@Transactional注解当中的两个常见的属性:
- 异常回滚的属性:rollbackFor
- 事务传播行为:propagation
我们先来学习下rollbackFor属性。
1.rollbackFor
我们在之前编写的业务方法上添加了@Transactional注解,来实现事务管理。
1 |
|
以上业务功能delete()方法在运行时,会引发除0的算数运算异常(运行时异常),出现异常之后,由于我们在方法上加了@Transactional注解进行事务管理,所以发生异常会执行rollback回滚操作,从而保证事务操作前后数据是一致的。
下面我们在做一个测试,我们修改业务功能代码,在模拟异常的位置上直接抛出Exception异常(编译时异常)
1 |
|
说明:在service中向上抛出一个Exception编译时异常之后,由于是controller调用service,所以在controller中要有异常处理代码,此时我们选择在controller中继续把异常向上抛。
1
2
3
4
5
6
7
8
9
public Result delete( Integer id)throws Exception {
//日志记录
log.info("根据id删除部门");
//调用service层功能
deptService.delete(id);
//响应
return Result.success();
}
假如我们想让所有的异常都回滚,需要来配置@Transactional注解当中的rollbackFor属性,通过rollbackFor这个属性可以指定出现何种异常类型回滚事务。
1 |
|
结论:
- 在Spring的事务管理中,默认只有运行时异常 RuntimeException才会回滚。
- 如果还需要回滚指定类型的异常,可以通过rollbackFor属性来指定。
2.propagation
介绍
我们接着继续学习@Transactional注解当中的第二个属性propagation,这个属性是用来配置事务的传播行为的。
什么是事务的传播行为呢?
- 就是当一个事务方法被另一个事务方法调用时,这个事务方法应该如何进行事务控制。
例如:两个事务方法,一个A方法,一个B方法。在这两个方法上都添加了@Transactional注解,就代表这两个方法都具有事务,而在A方法当中又去调用了B方法
所谓事务的传播行为,指的就是在A方法运行的时候,首先会开启一个事务,在A方法当中又调用了B方法, B方法自身也具有事务,那么B方法在运行的时候,到底是加入到A方法的事务当中来,还是B方法在运行的时候新建一个事务?这个就涉及到了事务的传播行为。
我们想控制事务的传播行为,在@Transactional注解的后面指定一个属性propagation,通过 propagation 属性来指定传播行为。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常见的事务传播行为。
属性值 | 含义 |
---|---|
REQUIRED | 【默认值】需要事务,有则加入,无则创建新事务 |
REQUIRES_NEW | 需要新事务,无论有无,总是创建新事务 |
SUPPORTS | 支持事务,有则加入,无则在无事务状态中运行 |
NOT_SUPPORTED | 不支持事务,在无事务状态下运行,如果当前存在已有事务,则挂起当前事务 |
MANDATORY | 必须有事务,否则抛异常 |
NEVER | 必须没事务,否则抛异常 |
… |
对于这些事务传播行为,我们只需要关注以下两个就可以了:
- REQUIRED(默认值)
- REQUIRES_NEW
案例
需求:解散部门时需要记录操作日志
由于解散部门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危险的操作,所以在业务当中要求每一次执行解散部门的操作都需要留下痕迹,就是要记录操作日志。而且还要求无论是执行成功了还是执行失败了,都需要留下痕迹。
步骤:
- 执行解散部门的业务:先删除部门,再删除部门下的员工(前面已实现)
- 记录解散部门的日志,到日志表(未实现)
准备工作:
- 创建数据库表 dept_log 日志表:
1 | create table dept_log( |
- 引入资料中提供的实体类:DeptLog
1 |
|
- 引入资料中提供的Mapper接口:DeptLogMapper
1 |
|
- 引入资料中提供的业务接口:DeptLogService
1 | public interface DeptLogService { |
- 引入资料中提供的业务实现类:DeptLogServiceImpl
1 |
|
代码实现:
业务实现类:DeptServiceImpl
1 |
|
测试:
重新启动SpringBoot服务
- 执行了删除3号部门操作
- 执行了插入部门日志操作
- 程序发生Exception异常
- 执行事务回滚(删除、插入操作因为在一个事务范围内,两个操作都会被回滚)
原因分析:
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来分析一下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日志没有成功的记录。
在执行delete操作时开启了一个事务
当执行insert操作时,insert设置的事务传播行是默认值REQUIRED,表示有事务就加入,没有则新建事务
此时:delete和insert操作使用了同一个事务,同一个事务中的多个操作,要么同时成功,要么同时失败,所以当异常发生时进行事务回滚,就会回滚delete和insert操作
解决方案:
在DeptLogServiceImpl类中insert方法上,添加@Transactional(propagation = Propagation.REQUIRES_NEW)
Propagation.REQUIRES_NEW :不论是否有事务,都创建新事务 ,运行在一个独立的事务中
1 |
|
重启SpringBoot服务,再次测试删除3号部门:
那此时,DeptServiceImpl中的delete方法运行时,会开启一个事务。 当调用 deptLogService.insert(deptLog) 时,也会创建一个新的事务,那此时,当insert方法运行完毕之后,事务就已经提交了。 即使外部的事务出现异常,内部已经提交的事务,也不会回滚了,因为是两个独立的事务。
REQUIRED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用该传播行为即可。
REQUIRES_NEW :当我们不希望事务之间相互影响时,可以使用该传播行为。比如:下订单前需要记录日志,不论订单保存成功与否,都需要保证日志记录能够记录成功。
13. AOP基础
1. AOP概述
- AOP英文全称: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切面编程、面向方面编程),其实说白了,面向切面编程就是面向特定方法编程。
然而有一些业务功能执行效率比较低,执行耗时较长,我们需要针对于这些业务方法进行优化。 那首先第一步就需要定位出执行耗时比较长的业务方法,再针对于业务方法再来进行优化。
此时我们就需要统计当前这个项目当中每一个业务方法的执行耗时。那么统计每一个业务方法的执行耗时该怎么实现?
可能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每一个业务方法运行之前,记录这个方法运行的开始时间。在这个方法运行完毕之后,再来记录这个方法运行的结束时间。拿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不就是这个方法的执行耗时吗?
以上分析的实现方式是可以解决需求问题的。但是对于一个项目来讲,里面会包含很多的业务模块,每个业务模块又包含很多增删改查的方法,如果我们要在每一个模块下的业务方法中,添加记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计算执行耗时的代码,就会让程序员的工作变得非常繁琐。
而AOP面向方法编程,就可以做到在不改动这些原始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方法进行功能的增强。
AOP的作用:在程序运行期间在不修改源代码的基础上对已有方法进行增强(无侵入性: 解耦)
我们要想完成统计各个业务方法执行耗时的需求,我们只需要定义一个模板方法,将记录方法执行耗时这一部分公共的逻辑代码,定义在模板方法当中,在这个方法开始运行之前,来记录这个方法运行的开始时间,在方法结束运行的时候,再来记录方法运行的结束时间,中间就来运行原始的业务方法。
而中间运行的原始业务方法,可能是其中的一个业务方法,比如:我们只想通过 部门管理的 list 方法的执行耗时,那就只有这一个方法是原始业务方法。 而如果,我们是先想统计所有部门管理的业务方法执行耗时,那此时,所有的部门管理的业务方法都是 原始业务方法。 那面向这样的指定的一个或多个方法进行编程,我们就称之为 面向切面编程
那此时,当我们再调用部门管理的 list 业务方法时啊,并不会直接执行 list 方法的逻辑,而是会执行我们所定义的 模板方法 , 然后再模板方法中:
- 记录方法运行开始时间
- 运行原始的业务方法(那此时原始的业务方法,就是 list 方法)
- 记录方法运行结束时间,计算方法执行耗时
不论,我们运行的是那个业务方法,最后其实运行的就是我们定义的模板方法,而在模板方法中,就完成了原始方法执行耗时的统计操作
对了,就是和我们之前所学习的动态代理技术是非常类似的。 我们所说的模板方法,其实就是代理对象中所定义的方法,那代理对象中的方法以及根据对应的业务需要, 完成了对应的业务功能,当运行原始业务方法时,就会运行代理对象中的方法,从而实现统计业务方法执行耗时的操作。
其实,AOP面向切面编程和OOP面向对象编程一样,它们都仅仅是一种编程思想,而动态代理技术是这种思想最主流的实现方式。而Spring的AOP是Spring框架的高级技术,旨在管理bean对象的过程中底层使用动态代理机制,对特定的方法进行编程(功能增强)。
AOP的优势:
- 减少重复代码
- 提高开发效率
- 维护方便
2.AOP快速入门
需求:统计各个业务层方法执行耗时。
实现步骤:
- 导入依赖:在pom.xml中导入AOP的依赖
- 编写AOP程序:针对于特定方法根据业务需要进行编程
为演示方便,可以自建新项目或导入提供的
springboot-aop-quickstart
项目工程
pom.xml
1 | <dependency> |
AOP程序:TimeAspect
1 |
|
重新启动SpringBoot服务测试程序:
- 查询3号部门信息
我们通过AOP入门程序完成了业务方法执行耗时的统计,那其实AOP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常见的应用场景如下:
- 记录系统的操作日志
- 权限控制
- 事务管理:我们前面所讲解的Spring事务管理,底层其实也是通过AOP来实现的,只要添加@Transactional注解之后,AOP程序自动会在原始方法运行前先来开启事务,在原始方法运行完毕之后提交或回滚事务
这些都是AOP应用的典型场景。
通过入门程序,我们也应该感受到了AOP面向切面编程的一些优势:
代码无侵入:没有修改原始的业务方法,就已经对原始的业务方法进行了功能的增强或者是功能的改变
减少了重复代码
提高开发效率
维护方便
3. AOP核心概念
通过SpringAOP的快速入门,感受了一下AOP面向切面编程的开发方式。下面我们再来学习AOP当中涉及到的一些核心概念。
1. 连接点:JoinPoint,可以被AOP控制的方法(暗含方法执行时的相关信息)
连接点指的是可以被aop控制的方法。例如:入门程序当中所有的业务方法都是可以被aop控制的方法。
在SpringAOP提供的JoinPoint当中,封装了连接点方法在执行时的相关信息。(后面会有具体的讲解)
2. 通知:Advice,指哪些重复的逻辑,也就是共性功能(最终体现为一个方法)
在入门程序中是需要统计各个业务方法的执行耗时的,此时我们就需要在这些业务方法运行开始之前,先记录这个方法运行的开始时间,在每一个业务方法运行结束的时候,再来记录这个方法运行的结束时间。
但是在AOP面向切面编程当中,我们只需要将这部分重复的代码逻辑抽取出来单独定义。抽取出来的这一部分重复的逻辑,也就是共性的功能。
3. 切入点:PointCut,匹配连接点的条件,通知仅会在切入点方法执行时被应用
在通知当中,我们所定义的共性功能到底要应用在哪些方法上?此时就涉及到了切入点pointcut概念。切入点指的是匹配连接点的条件。通知仅会在切入点方法运行时才会被应用。
在aop的开发当中,我们通常会通过一个切入点表达式来描述切入点(后面会有详解)。
假如:切入点表达式改为DeptServiceImpl.list(),此时就代表仅仅只有list这一个方法是切入点。只有list()方法在运行的时候才会应用通知。
4. 切面:Aspect,描述通知与切入点的对应关系(通知+切入点)
当通知和切入点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切面。通过切面就能够描述当前aop程序需要针对于哪个原始方法,在什么时候执行什么样的操作。
切面所在的类,我们一般称为**切面类**(被@Aspect注解标识的类)
5. 目标对象:Target,通知所应用的对象
目标对象指的就是通知所应用的对象,我们就称之为目标对象。
 。
Spring的AOP底层是基于动态代理技术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程序运行的时候,会自动的基于动态代理技术为目标对象生成一个对应的代理对象。在代理对象当中就会对目标对象当中的原始方法进行功能的增强。
14. AOP进阶
AOP的基础知识学习完之后,下面我们对AOP当中的各个细节进行详细的学习。主要分为4个部分:
- 通知类型
- 通知顺序
- 切入点表达式
- 连接点
1.通知类型
Around环绕通知
1 |
|
只要我们在通知方法上加上了@Around注解,就代表当前通知是一个环绕通知。
Spring中AOP的通知类型:
- @Around:环绕通知,此注解标注的通知方法在目标方法前、后都被执行
- @Before:前置通知,此注解标注的通知方法在目标方法前被执行
- @After :后置通知,此注解标注的通知方法在目标方法后被执行,无论是否有异常都会执行
- @AfterReturning : 返回后通知,此注解标注的通知方法在目标方法后被执行,有异常不会执行
- @AfterThrowing : 异常后通知,此注解标注的通知方法发生异常后执行
下面我们通过代码演示,来加深对于不同通知类型的理解:
1 |
|
重新启动SpringBoot服务,进行测试:
1. 没有异常情况下:
使用postman测试查询所有部门数据
查看idea中控制台日志输出
程序没有发生异常的情况下,@AfterThrowing标识的通知方法不会执行。
2. 出现异常情况下:
修改DeptServiceImpl业务实现类中的代码: 添加异常
1 |
|
重新启动SpringBoot服务,测试发生异常情况下通知的执行:
- 查看idea中控制台日志输出
程序发生异常的情况下:
@AfterReturning标识的通知方法不会执行,@AfterThrowing标识的通知方法执行了
@Around环绕通知中原始方法调用时有异常,通知中的环绕后的代码逻辑也不会在执行了 (因为原始方法调用已经出异常了)
在使用通知时的注意事项:
- @Around环绕通知需要自己调用 ProceedingJoinPoint.proceed() 来让原始方法执行,其他通知不需要考虑目标方法执行
- @Around环绕通知方法的返回值,必须指定为Object,来接收原始方法的返回值,否则原始方法执行完毕,是获取不到返回值的。
1 | //前置通知 |
每一个注解里面都指定了切入点表达式,而且这些切入点表达式都一模一样。此时我们的代码当中就存在了大量的重复性的切入点表达式,假如此时切入点表达式需要变动,就需要将所有的切入点表达式一个一个的来改动,就变得非常繁琐了。
Spring提供了@PointCut注解,该注解的作用是将公共的切入点表达式抽取出来,需要用到时引用该切入点表达式即可。
1 |
|
需要注意的是:当切入点方法使用private修饰时,仅能在当前切面类中引用该表达式, 当外部其他切面类中也要引用当前类中的切入点表达式,就需要把private改为public,而在引用的时候,具体的语法为:
全类名.方法名(),具体形式如下:
1 |
|
2.通知顺序
讲解完了Spring中AOP所支持的5种通知类型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通知的执行顺序。
当在项目开发当中,我们定义了多个切面类,而多个切面类中多个切入点都匹配到了同一个目标方法。此时当目标方法在运行的时候,这多个切面类当中的这些通知方法都会运行。
此时我们就有一个疑问,这多个通知方法到底哪个先运行,哪个后运行? 下面我们通过程序来验证(这里呢,我们就定义两种类型的通知进行测试,一种是前置通知@Before,一种是后置通知@After)
定义多个切面类:
1 |
|
1 |
|
1 |
|
测试通知的执行顺序:
使用@Order注解,控制通知的执行顺序:
1 |
|
1 |
|
1 |
|
通知的执行顺序大家主要知道两点即可:
- 不同的切面类当中,默认情况下通知的执行顺序是与切面类的类名字母排序是有关系的
- 可以在切面类上面加上@Order注解,来控制不同的切面类通知的执行顺序
3.切入点表达式
从AOP的入门程序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使用切入点表达式来描述切入点。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切入点表达式的具体写法。
切入点表达式:
描述切入点方法的一种表达式
作用:主要用来决定项目中的哪些方法需要加入通知
常见形式:
execution(……):根据方法的签名来匹配
@annotation(……) :根据注解匹配
1.execution
execution主要根据方法的返回值、包名、类名、方法名、方法参数等信息来匹配,语法为:
1 | execution(访问修饰符? 返回值 包名.类名.?方法名(方法参数) throws 异常?) |
其中带?
的表示可以省略的部分
访问修饰符:可省略(比如: public、protected)
包名.类名: 可省略
throws 异常:可省略(注意是方法上声明抛出的异常,不是实际抛出的异常)
示例:
1 |
可以使用通配符描述切入点
*
:单个独立的任意符号,可以通配任意返回值、包名、类名、方法名、任意类型的一个参数,也可以通配包、类、方法名的一部分..
:多个连续的任意符号,可以通配任意层级的包,或任意类型、任意个数的参数
切入点表达式的语法规则:
- 方法的访问修饰符可以省略
- 返回值可以使用
*
号代替(任意返回值类型) - 包名可以使用
*
号代替,代表任意包(一层包使用一个*
) - 使用
..
配置包名,标识此包以及此包下的所有子包 - 类名可以使用
*
号代替,标识任意类 - 方法名可以使用
*
号代替,表示任意方法 - 可以使用
*
配置参数,一个任意类型的参数 - 可以使用
..
配置参数,任意个任意类型的参数
切入点表达式示例
省略方法的修饰符号
1
execution(void com.itheima.service.impl.DeptServiceImpl.delete(java.lang.Integer))
使用
*
代替返回值类型1
execution(* com.itheima.service.impl.DeptServiceImpl.delete(java.lang.Integer))
使用
*
代替包名(一层包使用一个*
)1
execution(* com.itheima.*.*.DeptServiceImpl.delete(java.lang.Integer))
使用
..
省略包名1
execution(* com..DeptServiceImpl.delete(java.lang.Integer))
使用
*
代替类名1
execution(* com..*.delete(java.lang.Integer))
使用
*
代替方法名1
execution(* com..*.*(java.lang.Integer))
使用
*
代替参数1
execution(* com.itheima.service.impl.DeptServiceImpl.delete(*))
使用
..
省略参数1
execution(* com..*.*(..))
注意事项:
根据业务需要,可以使用 且(&&)、或(||)、非(!) 来组合比较复杂的切入点表达式。
1
execution(* com.itheima.service.DeptService.list(..)) || execution(* com.itheima.service.DeptService.delete(..))
切入点表达式的书写建议:
所有业务方法名在命名时尽量规范,方便切入点表达式快速匹配。如:查询类方法都是 find 开头,更新类方法都是update开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业务类
public class DeptServiceImpl implements DeptService {
public List<Dept> findAllDept() {
//省略代码...
}
public Dept findDeptById(Integer id) {
//省略代码...
}
public void updateDeptById(Integer id) {
//省略代码...
}
public void updateDeptByMoreCondition(Dept dept) {
//省略代码...
}
//其他代码...
}1
2//匹配DeptServiceImpl类中以find开头的方法
execution(* com.itheima.service.impl.DeptServiceImpl.find*(..))描述切入点方法通常基于接口描述,而不是直接描述实现类,增强拓展性
1
execution(* com.itheima.service.DeptService.*(..))
在满足业务需要的前提下,尽量缩小切入点的匹配范围。如:包名匹配尽量不使用 ..,使用 * 匹配单个包
1
execution(* com.itheima.*.*.DeptServiceImpl.find*(..))
2.@annotation
已经学习了execution切入点表达式的语法。那么如果我们要匹配多个无规则的方法,比如:list()和 delete()这两个方法。这个时候我们基于execution这种切入点表达式来描述就不是很方便了。而在之前我们是将两个切入点表达式组合在了一起完成的需求,这个是比较繁琐的。
我们可以借助于另一种切入点表达式annotation来描述这一类的切入点,从而来简化切入点表达式的书写。
实现步骤:
编写自定义注解
在业务类要做为连接点的方法上添加自定义注解
自定义注解:MyLog
1 | //运行时生效 |
业务类:DeptServiceImpl
1 |
|
切面类
1 |
|
- execution切入点表达式
- 根据我们所指定的方法的描述信息来匹配切入点方法,这种方式也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
- 如果我们要匹配的切入点方法的方法名不规则,或者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需求,通过execution切入点表达式描述比较繁琐
- annotation 切入点表达式
- 基于注解的方式来匹配切入点方法。这种方式虽然多一步操作,我们需要自定义一个注解,但是相对来比较灵活。我们需要匹配哪个方法,就在方法上加上对应的注解就可以了
4.连接点。
我们目标对象当中所有的方法是不是都是可以被AOP控制的方法。而在SpringAOP当中,连接点又特指方法的执行。
在Spring中用JoinPoint抽象了连接点,用它可以获得方法执行时的相关信息,如目标类名、方法名、方法参数等。
对于@Around通知,获取连接点信息只能使用ProceedingJoinPoint类型
对于其他四种通知,获取连接点信息只能使用JoinPoint,它是ProceedingJoinPoint的父类型
示例代码:
1 |
|
15. AOP案例
1.需求
需求:将案例中增、删、改相关接口的操作日志记录到数据库表中
- 就是当访问部门管理和员工管理当中的增、删、改相关功能接口时,需要详细的操作日志,并保存在数据表中,便于后期数据追踪。
操作日志信息包含:
- 操作人、操作时间、执行方法的全类名、执行方法名、方法运行时参数、返回值、方法执行时长
所记录的日志信息包括当前接口的操作人是谁操作的,什么时间点操作的,以及访问的是哪个类当中的哪个方法,在访问这个方法的时候传入进来的参数是什么,访问这个方法最终拿到的返回值是什么,以及整个接口方法的运行时长是多长时间。
2.分析
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使用AOP解决(每一个增删改功能接口中要实现的记录操作日志的逻辑代码是相同)。
可以把这部分记录操作日志的通用的、重复性的逻辑代码抽取出来定义在一个通知方法当中,我们通过AOP面向切面编程的方式,在不改动原始功能的基础上来对原始的功能进行增强。目前我们所增强的功能就是来记录操作日志,所以也可以使用AOP的技术来实现。使用AOP的技术来实现也是最为简单,最为方便的。
所记录的操作日志当中包括:操作人、操作时间,访问的是哪个类、哪个方法、方法运行时参数、方法的返回值、方法的运行时长。
方法返回值,是在原始方法执行后才能获取到的。
方法的运行时长,需要原始方法运行之前记录开始时间,原始方法运行之后记录结束时间。通过计算获得方法的执行耗时。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确定要使用Around环绕通知。
要匹配业务接口当中所有的增删改的方法,而增删改方法在命名上没有共同的前缀或后缀。此时如果使用execution切入点表达式也可以,但是会比较繁琐。 当遇到增删改的方法名没有规律时,就可以使用 annotation切入点表达式
3.步骤
简单分析了一下大概的实现思路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来完成案例了。案例的实现步骤其实就两步:
- 准备工作
- 引入AOP的起步依赖
- 导入资料中准备好的数据库表结构,并引入对应的实体类
- 编码实现
- 自定义注解@Log
- 定义切面类,完成记录操作日志的逻辑
4.实现
1.准备工作
- AOP起步依赖
1 | <!--AOP起步依赖--> |
- 导入资料中准备好的数据库表结构,并引入对应的实体类
数据表
1 | -- 操作日志表 |
实体类
1 | //操作日志实体类 |
Mapper接口
1 |
|
2.编码实现
- 自定义注解@Log
1 | /** |
- 修改业务实现类,在增删改业务方法上添加@Log注解
1 |
|
以同样的方式,修改EmpServiceImpl业务类
- 定义切面类,完成记录操作日志的逻辑
1 |
|
代码实现细节: 获取request对象,从请求头中获取到jwt令牌,解析令牌获取出当前用户的id。
16.Spring
1.配置优先级
Java系统属性
-Dserve-port=9000
命令行参数
–serve.port=10010
1.maven打包jar包
2.执行java指令运行jar包
java Java系统属性 -jar 包名 命令行参数
命令行参数> Java系统属性> properties> yml> yaml
2.bean的获取
1.获取bean
1.Object getbean(String name)
2.
3.
1 |
|
1 | com.richu.Case.controller.DeptController@29d2fa84 |
3.配置作用域
使用Scope()注解
Spring支持五种作用域,后三种在web环境才生效:
作用域
singleton 容器内同名称的bean只有一个实例(单例)(默认)
prototype 每次使用该bean 时会创建新的实例(非单例)
request 每个请求范围内会创建新的实例(web环境中,了解)
session 每个会话范围内会创建新的实例(web环境中,了解)
application 每个应用范围内会创建新的实例(web环境中,了解)
@Scope(“prototype”)
4.第三方bean
1.添加Bean注解
@Bean
2.第三方bean
如果要管理的bean对象来自于第三方(不是自定义的),是无法用 @Component及衍生注解声明bean的,就需要用到@Bean注解。
若要管理的第三方bean对象,建议对这些bean进行集中分类配置,可以通过@Configuration注解声明一个配置类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CommonConfig {
@Bean
public SAXReader saxReader(){
return new SAXReader();
3.注意事项
通过@Bean注解的name或value属性可以声明bean的名称,如果不指定,默认bean的名称就是方法名
如果第三方bean需要依赖其它bean对象,直接在bean定义方法中设置形参即可,容器会根据类型自动装配
5.@SpringBootApplication
该注解标识在SpringBoot工程引导类上,是SpringBoot中最最最重要的注解。该注解由三个部分组成:
@SpringBootConfiguration:该注解与@Configuration注解作用相同,用来声明当前也是一个配置类
@ComponentScan:组件扫描,默认扫描当前引导类所在包及其子包
@EnableAutoConfiguration:SpringBoot实现自动化配置的核心注解
6.自动配置原理
方案二:@lmport导入。使用@lmport导入的类会被Spring加载到IOC容器中,导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导入 普通类
@Import({TokenParser.class,HeaderConfig.class})
导入 配置类
导入ImportSelector 接口实现类
@EnableXxxx注解,封装@Import注解
@ EnableHeaderConfig
7.@Conditional注解
@Conditional
作用: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在满足给定条件后才会注册对应的bean对象到SpringIOC容器中。
位置:方法、类
@Conditional本身是一个父注解,派生出大量的子注解:
@ConditionalOnClass:判断环境中是否有对应字节码文件,才注册bean到16C容器。
@ConditionalOnMissingBean:判断环境中没有对应的bean(类型或名称),才注册bean到IOC容器.
@ConditionalOnProperty:判断配置文件中有对应属性和值,才注册bean到10C容器。
@Bean
@ConditionalOnMissingBean
public Gson gson(GsonBuilder gsonBuilder)
return gsonBuilder.create();
@ ConditionalOnBean
@ ConditionalOnClass
@ ConditionalOnCloudplatform@ConditionalOnExpression@ ConditionalOnJava@ ConditionalOnJndi@ ConditionalOnMissingBean
@ ConditionalOnMissingClass@ ConditionalOnNotWebApplication@ConditionalOnProperty
@ConditionalOnResource@ ConditionalOnSingleCandidate@ConditionalOnWarDeployment@ConditionalOnWebApplication
17.Maven高级
Web开发讲解完毕之后,我们再来学习Maven高级。其实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我们已经学习了Maven。
我们讲到 Maven 是一款构建和管理 Java 项目的工具。经过前面 10 多天 web 开发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 Maven 这款工具的基本使用应该没什么问题了。我们掌握了 Maven 工具的基本使用之后,其实对于一些简单的项目的构建及管理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
但是如果我们需要开发一些中大型的项目,此时仅凭我们前面所学习的 Maven 的基础知识就比较难以应对了。所以我们接下来还需要学习 Maven 提供的一些高级的功能,这些功能在构建和管理 Java 项目的时候用的也是非常多的。
Maven高级内容包括:
- 分模块设计与开发
- 继承与聚合
- 私服
1. 分模块设计与开发
1.介绍
所谓分模块设计,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我们在设计一个 Java 项目的时候,将一个 Java 项目拆分成多个模块进行开发。
1.未分模块设计的问题
如果项目不分模块,也就意味着所有的业务代码是不是都写在这一个 Java 项目当中。随着这个项目的业务扩张,项目当中的业务功能可能会越来越多。
假如我们开发的是一个大型的电商项目,里面可能就包括了商品模块的功能、搜索模块的功能、购物车模块、订单模块、用户中心等等。这些所有的业务代码我们都在一个 Java 项目当中编写。
此时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我们开发的是一个大型的电商网站,这个项目组至少几十号甚至几百号开发人员,这些开发人员全部操作这一个 Java 项目。此时大家就会发现我们项目管理和维护起来将会非常的困难。而且大家再来看,假如在我们的项目当中,我们自己定义了一些通用的工具类以及通用的组件,而公司还有其他的项目组,其他项目组也想使用我们所封装的这些组件和工具类,其实是非常不方便的。因为 Java 项目当中包含了当前项目的所有业务代码,所以就造成了这里面所封装的一些组件会难以复用。
总结起来,主要两点问题:不方便项目的维护和管理、项目中的通用组件难以复用。
2). 分模块设计
分模块设计我们在进行项目设计阶段,就可以将一个大的项目拆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是独立的。
比如我们可以将商品的相关功能放在商品模块当中,搜索的相关业务功能我都封装在搜索模块当中,还有像购物车模块、订单模块。而为了组件的复用,我们也可以将项目当中的实体类、工具类以及我们定义的通用的组件都单独的抽取到一个模块当中。
如果当前这个模块,比如订单模块需要用到这些实体类以及工具类或者这些通用组件,此时直接在订单模块当中引入工具类的坐标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将一个项目拆分成了若干个模块儿,这就是分模块儿设计。
分模块设计就是将项目按照功能/结构拆分成若干个子模块,方便项目的管理维护、拓展,也方便模块键的相互调用、资源共享。
注意:分模块开发需要先针对模块功能进行设计,再进行编码。不会先将工程开发完毕,然后进行拆分。
2. 继承与聚合
1.继承
我们可以再创建一个父工程 tlias-parent ,然后让上述的三个模块 tlias-pojo、tlias-utils、tlias-web-management 都来继承这个父工程 。 然后再将各个模块中都共有的依赖,都提取到父工程 tlias-parent中进行配置,只要子工程继承了父工程,依赖它也会继承下来,这样就无需在各个子工程中进行配置了。
概念:继承描述的是两个工程间的关系,与java中的继承相似,子工程可以继承父工程中的配置信息,常见于依赖关系的继承。
作用:简化依赖配置、统一管理依赖
实现:
1
2
3
4
5
6<parent>
<groupId>...</groupId>
<artifactId>...</artifactId>
<version>...</version>
<relativePath>....</relativePath>
</parent>
2.实现
1). 创建maven模块 tlias-parent ,该工程为父工程,设置打包方式pom(默认jar)。
工程结构如下:
父工程tlias-parent的pom.xml文件配置如下:
1 | <parent> |
Maven打包方式:
- jar:普通模块打包,springboot项目基本都是jar包(内嵌tomcat运行)
- war:普通web程序打包,需要部署在外部的tomcat服务器中运行
- pom:父工程或聚合工程,该模块不写代码,仅进行依赖管理
2). 在子工程的pom.xml文件中,配置继承关系。
1 | <parent> |
这里是以 tlias-utils 为例,指定了其父工程。其他的模块,都是相同的配置方式。
注意:
- 在子工程中,配置了继承关系之后,坐标中的groupId是可以省略的,因为会自动继承父工程的 。
- relativePath指定父工程的pom文件的相对位置(如果不指定,将从本地仓库/远程仓库查找该工程)。
- ../ 代表的上一级目录
3). 在父工程中配置各个工程共有的依赖(子工程会自动继承父工程的依赖)。
1 | <dependencies> |
工程结构说明:
我们当前的项目结构为:
因为我们是项目开发完毕之后,给大家基于现有项目拆分的各个模块,tlias-web-management已经存在了,然后再创建各个模块与父工程,所以父工程与模块之间是平级的。
而实际项目中,可能还会见到下面的工程结构:
而在真实的企业开发中,都是先设计好模块之后,再开始创建模块,开发项目。 那此时呢,一般都会先创建父工程 tlias-parent,然后将创建的各个子模块,都放在父工程parent下面。 这样层级结构会更加清晰一些。
PS:上面两种工程结构,都是可以正常使用的,没有一点问题。 只不过,第二种结构,看起来,父子工程结构更加清晰、更加直观。
3.版本锁定
1.场景
如果项目中各个模块中都公共的这部分依赖,我们可以直接定义在父工程中,从而简化子工程的配置。 然而在项目开发中,还有一部分依赖,并不是各个模块都共有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模块中使用到了这个依赖。
比如:在tlias-web-management、tlias-web-system、tlias-web-report这三个子工程中,都使用到了jwt的依赖。 但是 tlias-pojo、tlias-utils中并不需要这个依赖,那此时,这个依赖,我们不会直接配置在父工程 tlias-parent中,而是哪个模块需要,就在哪个模块中配置。
而由于是一个项目中的多个模块,那多个模块中,我们要使用的同一个依赖的版本要一致,这样便于项目依赖的统一管理。比如:这个jwt依赖,我们都使用的是 0.9.1 这个版本。
那假如说,我们项目要升级,要使用到jwt最新版本 0.9.2 中的一个新功能,那此时需要将依赖的版本升级到0.9.2,那此时该怎么做呢 ?
第一步:去找当前项目中所有的模块的pom.xml配置文件,看哪些模块用到了jwt的依赖。
第二步:找到这个依赖之后,将其版本version,更换为 0.9.2。
2.介绍
在maven中,可以在父工程的pom文件中通过 <dependencyManagement>
来统一管理依赖版本。
父工程:
1 | <!--统一管理依赖版本--> |
子工程:
1 | <dependencies> |
注意:
在父工程中所配置的
<dependencyManagement>
只能统一管理依赖版本,并不会将这个依赖直接引入进来。 这点和<dependencies>
是不同的。子工程要使用这个依赖,还是需要引入的,只是此时就无需指定
<version>
版本号了,父工程统一管理。变更依赖版本,只需在父工程中统一变更。
3.实现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将tlias-utils模块中单独配置的依赖,将其版本统一交给 tlias-parent 进行统一管理。
具体步骤如下:
1). tlias-parent 中的配置
1 | <!--统一管理依赖版本--> |
2). tlias-utils中的pom.xml配置
如果依赖的版本已经在父工程进行了统一管理,所以在子工程中就无需再配置依赖的版本了。
1 | <dependencies> |
我们之所以,在springboot项目中很多时候,引入依赖坐标,都不需要指定依赖的版本
<version>
,是因为在父工程 spring-boot-starter-parent中已经通过<dependencyManagement>
对依赖的版本进行了统一的管理维护。
4.属性配置
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定义属性及属性引用的形式,在父工程中将依赖的版本号进行集中管理维护。 具体语法为:
1). 自定义属性
1 | <properties> |
2). 引用属性
1 | <dependency> |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在父工程中,将所有的版本号,都集中管理维护起来。
1 | <properties> |
版本集中管理之后,我们要想修改依赖的版本,就只需要在父工程中自定义属性的位置,修改对应的属性值即可。
面试题:
<dependencyManagement>
与<dependencies>
的区别是什么?
<dependencies>
是直接依赖,在父工程配置了依赖,子工程会直接继承下来。<dependencyManagement>
是统一管理依赖版本,不会直接依赖,还需要在子工程中引入所需依赖(无需指定版本)
1 | <dependencyManagement> |
4.聚合
此时,tlias-web-management 模块的父工程是 tlias-parent,该模块又依赖了tlias-pojo、tlias-utils模块。 那此时,我们要想将 tlias-web-management 模块打包,是比较繁琐的。因为在进行项目打包时,maven会从本地仓库中来查找tlias-parent父工程,以及它所依赖的模块tlias-pojo、tlias-utils,而本地仓库目前是没有这几个依赖的。
所以,我们再打包tlias-web-management 模块前,需要将 tlias-parent、tlias-pojo、tlias-utils分别执行install生命周期安装到maven的本地仓库,然后再针对于 tlias-web-management 模块执行package进行打包操作。
那此时,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开发一个大型项目,拆分的模块很多,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错综复杂,那此时要进行项目的打包、安装操作,是非常繁琐的。 而我们接下来,要讲解的maven的聚合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通过maven的聚合就可以轻松实现项目的一键构建(清理、编译、测试、打包、安装等)。
1.介绍
- 聚合:将多个模块组织成一个整体,同时进行项目的构建。
- 聚合工程:一个不具有业务功能的“空”工程(有且仅有一个pom文件) 【PS:一般来说,继承关系中的父工程与聚合关系中的聚合工程是同一个】
- 作用:快速构建项目(无需根据依赖关系手动构建,直接在聚合工程上构建即可)
2.实现
在maven中,我们可以在聚合工程中通过 <moudules>
设置当前聚合工程所包含的子模块的名称。我们可以在 tlias-parent中,添加如下配置,来指定当前聚合工程,需要聚合的模块:
1 | <!--聚合其他模块--> |
那此时,我们要进行编译、打包、安装操作,就无需在每一个模块上操作了。只需要在聚合工程上,统一进行操作就可以了。
测试:执行在聚合工程 tlias-parent 中执行 package 打包指令
那 tlias-parent 中所聚合的其他模块全部都会执行 package 指令,这就是通过聚合实现项目的一键构建(一键清理clean、一键编译compile、一键测试test、一键打包package、一键安装install等)。
5.继承与聚合对比
作用
聚合用于快速构建项目
继承用于简化依赖配置、统一管理依赖
相同点:
聚合与继承的pom.xml文件打包方式均为pom,通常将两种关系制作到同一个pom文件中
聚合与继承均属于设计型模块,并无实际的模块内容
不同点:
聚合是在聚合工程中配置关系,聚合可以感知到参与聚合的模块有哪些
继承是在子模块中配置关系,父模块无法感知哪些子模块继承了自己
18. 私服
前面我们在讲解多模块开发的时候,我们讲到我们所拆分的模块是可以在同一个公司各个项目组之间进行资源共享的。这个模块的资源共享,就需要通过我们接下来所讲解的 Maven 的私服来实现。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什么是私服,以及它的作用是什么。再来介绍一下我们如何将每位模块打包上传到私服,以及从私服当中来下载。
1.场景
在介绍什么是私服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同一个公司,两个项目组之间如何基于私服进行资源的共享。
假设现在有两个团队,A 和 B。 A 开发了一个模块 tlias-utils,模块开发完毕之后,将模块打成jar包,并安装到了A的本地仓库。
那此时,该公司的B团队开发项目时,要想使用 tlias-utils 中提供的工具类,该怎么办呢? 对于maven项目来说,是不是在pom.xml文件中引入 tlias-utils的坐标就可以了呢?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当B团队在maven项目的pom.xml配置文件中引入了依赖的坐标之后,maven是如何查找这个依赖的? 查找顺序为:
1). 本地仓库:本地仓库中是没有这个依赖jar包的。
2). 远程中央仓库:由于该模块时自己公司开发的,远程仓库中也没有这个依赖。
因为目前tlias-utils这个依赖,还在A的本地仓库中的。 B电脑上的maven项目,是不可能找得到A电脑上maven本地仓库的jar包的。 那此时,大家可能会有一个想法:因为A和B都会连接中央仓库,我们可以将A本地仓库的jar包,直接上传到中央仓库,然后B从中央仓库中下载tlias-utils这个依赖。
这个想法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央仓库全球只有一个,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往中央仓库中来上传jar包的,我们是没有权限操作的。
那此时,maven的私服就出场了,私服其实就是架设在公司局域网内部的一台服务器,就是一种特殊的远程仓库。
有了私服之后,各个团队就可以直接来连接私服了。 A 连接上私服之后,他就可以把jar包直接上传到私服当中。我公司自己内部搭建的服务器,我是不是有权限操作呀,把jar包上传到私服之后,我让 B 团队的所有开发人员也连接同一台私服。连接上这一台私服之后,他就会根据坐标的信息,直接从私服当中将对应的jar包下载到自己的本地仓库,这样就可以使用到依赖当中所提供的一些工具类了。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私服来完成资源的共享。
而如果我们在项目中需要使用其他第三方提供的依赖,如果本地仓库没有,也会自动连接私服下载,如果私服没有,私服此时会自动连接中央仓库,去中央仓库中下载依赖,然后将下载的依赖存储在私服仓库及本地仓库中。
2.介绍
- 私服:是一种特殊的远程仓库,它是架设在局域网内的仓库服务,用来代理位于外部的中央仓库,用于解决团队内部的资源共享与资源同步问题。
- 依赖查找顺序:
- 本地仓库
- 私服仓库
- 中央仓库
- 注意事项:私服在企业项目开发中,一个项目/公司,只需要一台即可(无需我们自己搭建,会使用即可)。
3.资源上传与下载
1.步骤分析
资源上传与下载,我们需要做三步配置,执行一条指令。
第一步配置:在maven的配置文件中配置访问私服的用户名、密码。
第二步配置:在maven的配置文件中配置连接私服的地址(url地址)。
第三步配置:在项目的pom.xml文件中配置上传资源的位置(url地址)。
配置好了上述三步之后,要上传资源到私服仓库,就执行执行maven生命周期:deploy。
私服仓库说明:
- RELEASE:存储自己开发的RELEASE发布版本的资源。
- SNAPSHOT:存储自己开发的SNAPSHOT发布版本的资源。
- Central:存储的是从中央仓库下载下来的依赖。
项目版本说明:
- RELEASE(发布版本):功能趋于稳定、当前更新停止,可以用于发行的版本,存储在私服中的RELEASE仓库中。
- SNAPSHOT(快照版本):功能不稳定、尚处于开发中的版本,即快照版本,存储在私服的SNAPSHOT仓库中。
2.具体操作
为了模拟企业开发,这里我准备好了一台服务器(192.168.150.101),私服已经搭建好了,我们可以访问私服测试:http://192.168.150.101:8081
私服准备好了之后,我们要做如下几步配置:
1.设置私服的访问用户名/密码(在自己maven安装目录下的conf/settings.xml中的servers中配置)
1 | <server> |
2.设置私服依赖下载的仓库组地址(在自己maven安装目录下的conf/settings.xml中的mirrors、profiles中配置)
1 | <mirror> |
1 | <profile> |
3.IDEA的maven工程的pom文件中配置上传(发布)地址(直接在tlias-parent中配置发布地址)
1 | <distributionManagement> |
配置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在tlias-parent中执行deploy生命周期,将项目发布到私服仓库中。
通过日志,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个模块打的jar包确实已经上传到了私服仓库中(由于当前我们的项目是SNAPSHOT版本,所以jar包是上传到了snapshot仓库中)。
那接下来,我们再来打开私服来看一下:
我们看到,我们项目中的这几个模块,在私服中都有了。 那接下来,当其他项目组的开发人员在项目中,就可以直接通过依赖的坐标,就可以完成引入对应的依赖,此时本地仓库没有,就会自动从私服仓库中下载。
备注说明:
课上演示的时候,为了模拟真实的线上环境,老师使用了一台服务器192.168.150.101,并在服务器上安装了maven的私服。 而这台服务器大家并不能直接访问。
同学们如果要测试使用私服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可以参照如下步骤,启动给大家准备的本地私服操作:
解压: 资料中提供的压缩包 apache-maven-nexus.zip
进入目录: apache-maven-nexus\nexus-3.39.0-01\bin
启动服务:双击 start.bat
访问服务:localhost:8081
私服配置说明:将上述配置私服信息的 192.168.150.101 改为 localhost